2025-04-27
板材网
网络
5999
最近几年,家居建材圈陆续爆出不少经销商控诉大厂的消息。有些经销商撑不下去,就跑路了。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,只看到了大厂的光辉,忽略了跟大厂合作的条件。
中国经营网有一篇文章,里面讲了某一线定制家居品牌的经销商,就遭遇了业绩不达标最终只能解约转让的经历,从中可以感受到竞争压力、业绩考核压力不是一般的大。
大概情况是,加盟这个一线品牌,得先缴20万元,包括加盟费与储备金,但做不了区域的**代理然6公里远的另外一个商场,还有新的加盟店;附近的万达广场,还有该品牌的兄弟公司的门店,竞争压力可想而知。
但投入的力度却不小,这个老板除了前面的20万,后来又陆续缴了一些费用,也就是说,订单都没有的情况下,已经打款40多万。
而且双方合作规定了销量任务,如果无法完成,那么下季度的进货价要上涨,而且面临解约的风险。他们的规定是,一年要做160万元,但这位经销商的团队比较新,设计师也是刚培训,第 一季度的出单量非常差。
之后厂家派了店长、设计师与导购助推,带动了门店业绩,但还是没有达标。后来,经销商招了经验丰富的店长、设计总监,业绩有了新的进展。
问题来了,到这一步,合作时间已经过去大概3个季度,业绩连续未达标,经销商被催促解约。
整个下来,不到一年时间,投入了100多万元,其中甚至采用了自行购买产品的方式,填补业绩缺口。
之后虽说名声逐渐起来了,店员的技能与经验也开始熟练,但协议已经规定了,没有达标,只好解约。
这个老板最后拿到了一笔转让费用,总的算起来,还是亏了将近一半。
按道理,手中有资源或者市场开发能力强的经销商,一年拿下160万的业绩,并不算难事。有些三线城市的经销商,一年能做到500万以上的规模。
但困难就在于,你的团队是新的,设计师也是新的,渠道也是新的,那就麻烦了,就是100万的额度,完不成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所以,在与一线大牌签约合作的时候,建议老板们谨慎评估自身的能力,毕竟即使非常有名的品牌,在三四线城市要想打开局面,也并不是两三个月就能搞定的,毕竟整个精准客源的数量相对有限。
何况一个地方市场上,起码有十几家影响力相当的品牌参与竞争,你要想脱颖而出,也不是简单的事情。
很多实力不足的创业者,想着做一线品牌,主要是感受到了大品牌的强大引流能力,也看到了不少大商的成果,觉得自己开个店,生意就会爆火。结果拼了全力去做业绩不达标被解约,导致前期投入血本无归。
对待这个现象,要辩证看待,一线品牌的名气确实大,在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带货与圈粉效应确实强,但在很多三四线城市,尤其是比较小的县城,它的号召力并不是你想的那么强大,最终还得靠自己的资源与签单能力。
还有一个关键点是,一线品牌里的大商,很多都是合作多年的老朋友,在品牌很小的时候,可能就一直在合作。
别个也是从小品牌开始做起的,在自己的代理区域做得很深,很成功,并不是一开始就代理大品牌,这种经历更值得我们注意,并重点学习。
有很多二线或三线品牌、区域品牌,比如龙涟国际这种品牌,他们在低线城市做得非常好,龙涟国际首 创了OS易装模式,最 大限度的降低传统家居建材单品经销商向全屋定制转型过渡的风险,在保留原有资源的基础上,开发新的营销渠道,安全平顺的实现向全屋定制转型;同时专注于原创产品的研发,从板材到定制,每一款产品都保证其在一定周期内的第 一且唯一的属性,保证产品的差异化;还为加盟商提供包括展厅设计、装修补贴、培训支持、运营支持、广告支持、数字化赋能在内的六大板块服务,保证不同级别的市场,不同形式的门店都有一套适合其发展的运营策略,与加盟商相互成就,相互成长。
像这种没有加盟费,支持条件也还好,几十万就能做得动的家居品牌,或许更值得资源不够强大的创业者们考虑。
(资料来源:大材研究)
15811192007